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华表奖的青岛时刻:从产业认可到文旅破圈,看光影如何重塑城市坐标

2025-04-25 16:34:2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将在青岛启幕。这场光影盛会不仅是对中国电影创作的阶段性检阅,更让青岛这座“天然摄影棚”以“电影之都”的姿态,在产业升级与文化破圈的双重维度上,勾勒出城市发展的全新坐标。 

  电影产业的“青岛刻度”:从取景地到工业枢纽的跃迁

  作为中国电影政府奖,华表奖始终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标尺。在电影诞生120周年的节点,其对2022-2024年优秀作品的嘉奖,既是对创作初心的回望,更是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期许。青岛的独特价值,恰在于以“硬件+软件”双轮驱动,成为这一进程的最佳注脚——东方影都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为《流浪地球2》的太空舱搭建、冰川实景模拟提供工业支撑;流亭机场经艺术改造化身“未来太空电梯基地”,让科幻叙事与城市肌理深度融合。这种从“场景提供者”到“工业参与者”的身份转变,印证着青岛影视产业从单一取景向全链条制作的升级,也让华表奖的荣誉加冕,成为对中国电影工业化能力的认可。 

 城市发展的“光影杠杆”:从产业集聚到经济激活的蝶变

  青岛“天然摄影棚”的美誉,源自八大关的欧陆风情、老城区的历史底蕴与滨海风光的独特质感。而华表奖的落地,则让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当黄渤、黄晓明等青岛籍影人在颁奖礼上盛邀“共赴光影之约”,其背后是年均超200个剧组的拍摄需求、超百亿元的影视产业营收。华表奖带来的行业聚光灯,不仅吸引更多头部项目落地(如《流浪地球3》于活动期间在东方影都开机),更带动道具制作、影视服务、后期特效等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数据显示,青岛影视产业已带动旅游、餐饮等关联产业增收超30亿元,形成“拍一部片、兴一条链、活一座城”的乘数效应,让“电影经济”成为城市转型的新引擎。 

  文化破圈的“青岛叙事”:从银幕符号到文旅IP的升维

  当《流浪地球》里的冰封城市取景于青岛老城区,当《送你一朵小红花》的街头烟火气源自台东步行街,电影早已成为青岛的“流动明信片”。华表奖的举办,正是将这种“银幕影响力”转化为“文旅吸引力”的关键契机:游客循着电影足迹打卡“影视+文旅”线路,八大关“花石楼—公主楼”影视取景地、东方影都电影博物馆等成为新热点。更深远的是,优秀电影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如《流浪地球》的“集体主义精神”、《我和我的家乡》的“故土情怀”——与青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城市气质相互呼应,让光影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成为城市精神的文化载体,滋养着大众的精神世界。 

  华表奖的青岛时刻,本质是一场“电影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化学反应:电影借城市肌理丰满叙事,城市因电影赋能重塑坐标。从产业认可到文旅破圈,青岛正以光影为笔在“电影之都”的蓝图上书写着更具想象力的未来——这里既有支撑科幻巨制的工业硬核,也有滋养文艺片的人文温度;既能以华表奖的权威背书吸引行业目光,亦能通过“影视+”模式让光影红利惠及民生。正如颁奖礼现场亮起的光束,青岛的城市发展,正随着中国电影的脉动,闪耀出更具穿透力的光芒。(文/王鹏)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