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耀征程|以课堂为舟,载“山东手造”驶向青少年心间
山东手造,是齐鲁大地千年匠心的凝练,剪纸、鲁绣、陶艺等技艺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断层困境。将山东手造引入课堂,让青少年近距离触摸文化脉络,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让文化基因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的关键之举。
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沃土,能让山东手造真正“活”起来。传统手工艺教学若仅停留在理论讲解,难免枯燥乏味。部分学校尝试将鲁派内画、潍坊风筝制作等实践课程融入美术课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手把手教授拉坯、刺绣等技法。孩子们在亲手绘制风筝、塑造陶器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指尖的温度,更是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具感染力,能让青少年真切体会到“手造”背后的匠心与智慧。
“山东手造”进课堂,还需创新教学形式,打破传统壁垒。借助数字化手段,将3D建模、VR技术融入教学,让青少年“穿越”到古代工坊,感受手造技艺的历史场景;结合劳动教育、研学实践,组织学生走进手造博物馆、非遗工坊,开展实地调研与创作。此外,可通过校园手造社团、主题展览、文创设计比赛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活力。如济南某中学开展“手造新国潮”设计大赛,学生们将鲁绣纹样与现代服饰结合,让传统元素焕发新生,既传承了技艺,又培养了创新思维。
要让手造教育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协同构建长效机制。教育部门应完善课程标准与师资培训体系,为学校提供专业指导;文化部门可整合非遗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企业则可提供实践基地、文创设计支持,助力手造文化产业化发展。例如,淄博陶瓷企业与当地学校共建研学基地,学生的创意作品经企业孵化后推向市场,形成“教学—实践—转化”的良性循环。
将“山东手造”融入课堂,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一场文化接力。当青少年在课堂上触摸到齐鲁大地的匠心传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自信的种子便已悄然种下。唯有以课堂为桥梁,以创新为动力,才能让山东手造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让千年文脉薪火相传。(文/陈燕青)
- 星光耀征程|“山东手造”:指尖上的齐鲁风华2025-04-21
- 山东手造让传统文化展现时代光芒2024-12-13
- 何以中国|山东手造:匠心独运,传承齐鲁文化之美2024-11-29
- 星光耀征程|山东手造:匠心传承千年文化精髓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