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解锁假日消费新玩法
清明小长假的晨曦里,北京地铁口的智能鲜饮站前排起了长队,机械臂灵活翻转,一杯杯鲜榨果汁递到游客手中。不远处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内,游客戴上VR眼镜,穿越时空与宫廷画师郎世宁共赏“万园之园”的盛景。夜幕降临,簋街餐馆前的具身智能“员工”热情招手,机器狗卖萌翻跟头引得路人驻足拍照……这些充满未来感的画面,正是“人工智能+消费”浪潮下的生动缩影。假日经济的新图景,在技术与需求的碰撞中徐徐展开。
人工智能技术正打破传统消费场景的物理边界,构建虚实交融的新体验空间。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景区,安保巡检机器人“小雨”兼具秩序维护与文化讲解功能,让漕运历史“可感可触”;中国工艺美术馆内,AI建模与全息投影技术将瓷器七十二道工序动态还原,使非遗技艺实现数字化传承;苏州数字人“苏小妹”成为现象级文旅IP,杭州打造的文旅数字代言人“杭小忆”、湖北推出的虚拟数字代言人“胡贝儿”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和新奇体验。远不止此,在AI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在文娱、商业服务等领域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搭载强化学习算法的人形机器人完成主持、调酒等高精度服务,汽车销售机器人“小麦”通过用户画像实现精准产品推荐……当技术从“工具”进阶为“伙伴”,消费便不再是单向获取,而是双向共创的体验。
“人工智能+消费”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同频共振。3月16日正式对外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拓展出多样化的消费新场景,发展以“人工智能+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可以带动消费者群体“想消费、能消费、会消费、乐消费”。《2024—2025中国科技类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2024年国内手机和穿戴等个人消费电子场景营业额突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在此背景下,各地深化“人工智能+消费”场景布局,上海打造“全球新品首发+AI场景创新”高地;北京依托中关村科技优势,构建“AI医疗+智慧养老”消费集群。同时,企业端的创新也如火如荼。宇树科技联合华为鸿蒙系统开发的人形机器人H1,在春晚舞台实现传统文化与尖端科技的融合展示;格力、美的等企业依托大模型技术,推出可自主学习的智能家居系统……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为消费升级注入硬核支撑。
“人工智能+消费”的深度融合,正从“量变”走向“质变”。一方面,技术迭代催生新品类:脑机接口设备让意念控制成为可能,自动驾驶汽车重塑出行方式,3D打印定制服饰开启个性化消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优化服务效率的同时,正赋予消费更多情感价值。比如,机器狗在餐馆前努力卖萌、表演后空翻,机器人“揽客员工”主动上前与消费者握手等,让科技服务更具“人性温度”。尤为值得期待的是,这场变革将释放更深层的社会效益。对于银发群体,AI健康监测设备让居家养老更安全;对于乡村市场,智能物流无人机突破地理限制,激活下沉消费潜力。当技术普惠性与商业可持续性找到平衡点,“人工智能+消费”便能真正成为内需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双重引擎。
清明假期的热闹场景,只是“人工智能+消费”浪潮的起点。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落地,更多高成长性赛道将被开辟。未来,技术将继续打破想象边界,而消费将在人与机器的协作中,书写更多关于便捷、品质与美好的故事。(文/戴治国)
- 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开启未来新征程2024-09-10
- 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为人工智能贡献“尼”的力量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