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三链融合、工业母机!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潍坊突围”!

2025-03-12 16:18:3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谁率先打破实验室与产业链的次元壁,谁就能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

  2024年,潍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82%,研发投入同比增长9.87%,磁悬浮动力装备产业年增速超40%,成为全国磁悬浮技术产业化高地。

  传统制造业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学研协同低效、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的困局,而新兴产业亟需突破标准壁垒与生态断层。

  潍坊以“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闭环为引擎,通过硬核技术突围、标准规则重构、生态化反哺,重塑细分领域全球竞争力,为中国制造转型提供“潍坊范式”。

 创新链驱动——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硬核突围”

  创新链的核心在于打通“需求定义研发-技术赋能产业-市场反哺科研”的闭环。潍坊构建“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解题”模式,以产业链需求倒逼科研攻关,推动关键共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在潍坊的实践蓝图中,实验室不是技术的终点站,而是产业革命的发射台。”

  依托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技术积淀,天瑞重工攻克磁悬浮轴承、高速电机等“卡脖子”技术,研发的磁悬浮鼓风机节能30%,推动产品打通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

  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豪迈集团攻克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精度控制难题,研发的精密模具加工设备精度达0.001毫米,打破国际垄断,带动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集群规模超200亿元。

  据相关部门统计,2024年潍坊技术合同成交额351.28亿元,78%的规上企业接入产学研合作网络。

  对此,相关领域专家指出:“潍坊实践证明,只有将论文写在生产线上,才能让创新真正成为生产力。”

 标准引领——从技术跟随到规则制定者的跃迁

  标准是产业话语权的“制高点”,潍坊以龙头企业主导标准制定,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路径,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规则,形成“技术+标准+认证”立体创新体系,重构全球价值链秩序。

  “当技术成为标准,产业便有了穿透周期的生命力。”

  天瑞重工主导制定全国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其磁悬浮鼓风机入选国家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市场份额占国内70%。

  华特磁电主导起草《超导磁选设备》国际标准,推动磁选矿装备出口额增长45%,产品应用于力拓、必和必拓等国际矿业巨头。

  据相关部门统计,潍坊累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8项、国家标准804项,磁技术领域标准数量居全国首位。

  潍坊市相关领导对此表示:“标准是产业竞争的‘隐形冠军’,潍坊正从‘造产品’向‘定规则’跨越。”

 人才链闭环——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人才链的本质是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的生态闭环,让人才与产业共生长。潍坊通过“政策牵引+平台赋能+资本催化”,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与产业的化学反应,催生了潍坊创新的‘链式裂变’。”

  山东大学磁悬浮研究院与天瑞重工共建“双聘制”人才池,科研人员可自由切换学术与产业身份,累计孵化技术成果23项。豪迈集团实施“六国二十地”引才模式,集聚2.6万名海内外技术人才,研发投入占比超6%,获授权专利2.7万项。

  据相关部门统计,潍坊人才资源总量达226万人,70%的科技型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潍坊市科技局工作人员强调:“人才生态不是‘温室大棚’,而是让‘种子’在产业链土壤中自然生长。”

  潍坊以三链融合打破创新孤岛,在磁悬浮、高端数控机床等赛道实现从技术突围到规则制定的跃升。

  预计到2030年,中国磁悬浮产业规模将超5000亿元。潍坊接下来通过深化标准布局、建设人才飞地、生态反哺机制等措施,有望占据30%以上市场份额,成为全球磁技术应用创新中心。

  潍坊的实践揭示,制造业升级的本质是以系统性创新生态重构产业底层逻辑。

  这座城市的突围,不仅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崛起,更是一场中国制造从规模扩张到规则引领的范式革命。(文/张洪玉)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