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文化IP赋能!潍坊乡村振兴的“软硬兼施”之道!

2025-02-21 17:06:3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当文化成为乡村的“灵魂”,治理与经济便有了“筋骨”。

  在城市化浪潮下,中国乡村普遍面临人口流失、文化断层等问题。乡村发展陷入“重经济轻文化”误区,导致文化资源闲置、治理效能低下、产业同质化严重。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数据显示,全国自然村数量较2000年减少超23%,而潍坊市却以“文化+”模式逆势突围,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就以潍坊林家村镇为例,曾因干部老龄化、资源开发滞后等问题陷入发展瓶颈。

  通过构建文化IP矩阵,将乡愁记忆转化为治理动能与经济增量,潍坊探索出“文化赋值—治理增效—产业升级”的闭环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软硬双驱”新范式,让传统乡村从“空心化”到“精气神”蝶变重塑!

  文化IP构建:从“记忆碎片”到“精神符号”

  文化IP的本质是提炼乡村独特基因,形成可传播、可体验、可消费的符号系统。

  潍坊通过“在地化挖掘+现代化表达”,激活历史遗存与民俗传统。林家村镇以竹山生态谷为核心,打造“八大板块、九大功能区”,将温泉酒店与黑土夼民俗文化小镇结合,形成“生态+文旅”IP集群。

  “文化IP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通过系统性重构,让乡土文化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产力要素。”

  例如,昌城镇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投资80万元升级15处社区文化中心,年举办惠民演出40余场,图书阅读活动覆盖1.2万人次。卜庄镇依托“雪芹戚里”“海丝源头”等历史IP,修缮姜泊古村,带动文旅收入增长35%。

  据相关部门统计,2023年潍坊市新增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2个,培育文化特色村76个,文旅产业对GDP贡献率达6.8%。

 治理效能转化: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

  文化IP通过凝聚共识、激发参与,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与“催化剂”。

  潍坊以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文化认同—组织动员—协同治理”链条,破解乡村治理碎片化难题。林家村镇创新“1334”矛盾调解机制,将村规民约与移风易俗结合,2024年化解纠纷96件,成功率达100%。

  “当广场舞的鼓点与村务会议的议题同频共振,乡村治理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例如,昌城镇组建50支志愿服务队,吸纳“五老”、非遗传承人等300余人,年开展公益活动120次。林家村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合作社股权,带动16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增收822万元,实现“文化认同”与“利益联结”双绑定。

  据相关部门统计,潍坊市2024年农村“三资”管理平台交易额突破120亿元,村均集体收入达68万元,较2019年增长74%。

 经济价值激活:从“流量变现”到“产业链重构”

  文化IP的经济价值在于打通“场景消费—品牌溢价—产业延伸”的全链条。

  潍坊通过“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产业融合”,将文化势能转化为经济动能。林家村镇借力青岛产业园,引入45家“青字牌”企业,打造粮食全产业链,2024年上半年招引项目12个,带动就业超2000人。

  “文化IP的价值不仅在于‘网红打卡’,更在于让农民从产业链末端走向价值分配中心。”

  例如,卜庄镇打造“大陆枣蛙基地”,通过直播电商年销售梨枣300万斤,带动乡村旅游10万人次。昌城镇依托“翰墨飘香”书画品牌,开发文创产品23类,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形成“书画培训—作品交易—衍生品开发”产业链。

  据相关部门统计,2024年潍坊预制菜产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净菜企业达100家,文化赋能对农产品溢价贡献率超40%。

  文化IP的塑造,本质是乡村价值体系的重构。潍坊经验证明,文化振兴绝非“锦上添花”,而是乡村现代化的“必答题”。

  未来乡村文化IP将呈现三大趋势:数字化(虚拟IP与元宇宙场景)、社群化(Z世代返乡创业)、跨界化(文化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潍坊要继续深化IP运营、科技赋能、人才反哺等,才能让“软硬双驱”生出澎湃动力!

  当竹山的温泉浸润黑土夼的乡愁,当书画室的墨香飘向产业园的车间,潍坊的乡村振兴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理:唯有让文化扎根泥土,才能让发展绽放光芒。(文/张洪玉)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