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宽与窄”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这句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名言,源自安徽桐城的六尺巷,这条窄窄的小巷,是邻里间礼让和谐的象征,以其蕴含的宽广胸怀、德治智慧和廉洁力量,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
“宽”在礼让,是六尺巷故事的核心精髓。明代国学经典《菜根谭》有云:“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六尺巷的宽度不过六尺,但张英家族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之争而各退三尺,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这里的“让”,不仅体现了空间上的退让,更彰显了心灵上的豁达与境界上的升华。在新时代,这种“让”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党员干部应继续涵养六尺巷传统美德,弘扬礼让精神,摒弃小我,追求大我,在名利、得失、评奖面前主动退让,这不仅不是懦弱的表现,反而是人格的光辉、光荣的选择、幸福的源泉。
“窄”在私利,是阻碍社会和谐与个人成长的绊脚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社会治理工作纷繁复杂,面对这样的环境,一些人因私利而执着,因狭隘而争斗,最终只会陷入自我设定的困境。六尺巷曾经的“窄”,虽然表面上看是空间的局限,但实则映射出人性中对于私利的过度追求。我们应倡导邻里和睦、谦卑有礼的社会风尚,秉持谦卑情怀。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构建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引导群众守望相助、以心换心,营造基层治理善意循环、道德笃定的良好氛围。
“宽窄”之间,廉以修身。中国人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更应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推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从小事做起,从“让三尺”的小事做起,涵养官德、修身齐家,以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同时,也要警惕“抢三尺之宽”的贪念滋生,做到防微杜渐,以免小节不保终累大德。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六尺巷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新时代社会治理与个人修养的生动教材。它告诉我们,在“宽与窄”的选择中,应在礼让中凝聚力量、展现胸怀;在德治中找到温暖、滋养和谐;在廉洁中坚守初心、树立清风。(文/张天放)
- 从“六尺巷”中感悟基层治理“最强音”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