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素人作家”火了,需摆脱“标签”依赖

2024-09-29 16:56:0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外卖骑手、快递哥、育婴嫂、矿工、出租车司机或者退休女工……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素人写作者”的书写,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9月29日 《华西都市报》)

  “素人”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平常的人,其主要意涵有两个:一是未接受专业训练或未进入专业体制的人;二是泛指普通百姓和社会大众。在文学领域,“素人作家”不专门从事写作,有各自的职业,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作为真实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独特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他们以其独特的行业视角,将个人生活和见闻化为笔下文字,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人间的烟火气息,让作品成为对现实本真的投射,烘托出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区别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素人作家”的笔触既克制又自省,敢于直面生活的本质,对成功与失败的刻画,对幸福与苦难的叙述,真实直接而不加修饰。读者通过他们的身边事和个人视角的汇聚,能够触摸到火热滚烫的生活肌体,体会到普通个体的喜怒哀乐,窥见到世间万象和平民史诗,仿佛在字里行间找到了自我的映照。

  “素人作家”以与其职业特征高度吻合的写作,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壁垒,建构了独特的文学“江湖”,获得了被“看见”的机会。出版界推崇“素人写作”,也正因其写作形式满足了读者对普通劳动者生活的猎奇和关注。这种身份强化包含着扩大传播的流量密码,素人写作及其价值也在此过程中被放大凸显。然而,以出身和职业来定义一个作家,未免过于草率。我们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探讨其文学价值与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贴上“素人”标签。

  事实上,仅仅依赖“素人”标签进行创作,或许也会导致写作视野的偏狭,造成作品内容的单一和局限。尽管“素人”身份为写作者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新鲜的表达方式,但倘若希望持续得到平台关注和推送,转型为职业作家,就必须勇敢地突破自我认知的界限,走出自身行业的“舒适圈”,在生活素材上保持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新鲜感。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面对陌生的领域,还需要适应孤独的创作环境。唯有跳出标签背后的窠臼,素人作家才能在创作中融入更广泛的社会和人性洞察,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最终汇聚成一种特别的时代文体。

  在“惊艳”开场之后,“素人作家”在文学中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亦需接受读者和时间的重新审视。正如矿工诗人陈年喜所言,“用同等的尺度,去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他的文本能不能成立”。若无法融入主流写作的洪流,其发展必然受到其他写作潮流的冲击。是故在完成初期的读者积累后,“素人写作”可作为一种隐性力量,提醒写作者不忘以行动介入生活,以书写记录时代,走向复杂、生动的时代内部。但在视野、角度、深度、广度等层面,应该更进一步,比如进一步向古今中外文学巨匠学习,吸收多元思想,拓宽书写边界,走上一条更为辽阔的写作之路。只有不断突破自我,丰富作品内涵,才能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文/孔德淇)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