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优者奖” 让实干者有“实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如何通过“优者奖”让实干者有位,激发能者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营造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干事氛围,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要用好识优“刻度尺”。如今,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种现象,一些人仅仅干出60分的成绩,却做着80分的总结,争取着100分的褒奖。这主要是因为有些地方的干部考察识别和评优评先机制不健全,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估,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和共识,主观色彩较为浓厚,导致出现“干得好不如汇报材料准备的好”等情况。组织部门应坚持政治标准第一位,强化综合素质考察,跟踪了解干部在重要岗位、阶段性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走进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通过干部毛遂自荐、领导举荐、组织推荐以及问卷调查、无任用推荐等方式,把优秀干部识别出来。
要用好促优“指挥棒”。当前,一些单位在开展评优推先过程中依旧存在奖励分配轮流坐庄、平均主义的问题,有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错误认识屡见不鲜,简单把“统筹兼顾”理解为平衡照顾、论资排辈,这样的做法看似让大家都尝到了“甜头”,其实挫伤了“快马”的工作热情,给慢作为、不作为思想提供了温床。首先要扭转干部认知观念狭隘,不能将评先评优当作“政治福利”,将先进名额做到“人人有份”。其次,要大力营造“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实惠”的政治生态,结合绩效考核,让评先树优成为干事创业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成为干部职务职级晋升的度量衡和评分器,推进管理人与干成事有机结合、深度融合。
要用好评优“储备库”。目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招商引资、征地拆迁、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时往往出现“一将难求”的窘境。说到底,是对优秀干部的储备和培养不够。要围绕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一线,信访稳定、社会治理一线,乡村振兴、基层工作一线,双招双引、服务保障一线,优化政务生态、营商环境一线等重点领域,大力挖掘优秀典型并及时纳入优秀干部人才储备库跟踪培养管理。要注重多维度检视干部履职素质和关键业绩,对储备库中优秀人才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时根据工作业绩予以适当倾斜,并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参考,适时开展谈心谈话,为优秀干部加油鼓劲。(文/常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