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论见|以“三力”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到,春耕闹。“春天的盛会”如约而至。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过去五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农业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新的春天,新的征程,新的出发,更需要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上吹响“冲锋号”,以“三力”行稳乡村振兴“赶考路”,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夯实党建引领“强堡垒”,以“向心力”绘就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新图景”。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将党建与农村治理有机结合,切实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在建强基层党组织上出实招。从成立以党委书记为主任的农业农村委员会和乡村振兴五个工作专班,强化驻村力量,有效加强组织领导,使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到实施“六个一”工程,提升基层“两新”组织党建水平;再到做好三会一课、三务公开、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等一系列日常工作,春风化雨、久久为功,让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让党的旗帜扎根在每一个乡村。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上下功夫。坚持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探索“党建+信访”“党建+信用”“党建+网格”等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路径,发挥“党建+”最大效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党员“驻”网格,专职网格员“包”网格,村志愿者“下沉”网格,发挥网格在发现需求、整合资源、化解矛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提质增效,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广袤的乡村沃土焕发新活力。
勇当产业兴旺“拓荒牛”,以“战斗力”点燃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乡村发展首先是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保障。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锻造“主力军”、选育“领头雁”。通过招募“乡村规划师”、培育“乡村振兴合伙人”、开展公益岗“扩容提质行动”、健全体制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厚植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沃土。产业振兴关键在“党”。探索构建“党建+产业”深度融合模式,加强党建与乡村振兴样板村建设、特色产业项目发展深度融合,切实擦亮乡村振兴样板村名片;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共富党建联盟,以“头雁引领”夯实产业之基。产业振兴关键在“干”,多方位挖掘市场需求,聚焦“一村一品”,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下功夫,打造质效双全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好乡村“品牌产业”“韧性产业”“富民产业”“文旅产业”“数字产业”,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实现富农强村。
吹响乡村建设“冲锋号”,以“洞察力”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新落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坚持以民为本,倾听群众呼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不断发力,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上不断发展创新,才能让农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让农村的面貌不断提升。从立足乡土特征提升村容村貌到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蔬菜村、红色文化村、休闲垂钓村、猕猴桃村,从推进农村生产用电、饮水安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到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从推进“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到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一系列便民举措绘制出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美了乡村的“型”、守住了乡村的“魂”、也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从加强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电影放映室等硬件设施建设,到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信用+志愿”服务模式发挥信用激励导向作用;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开展文明户、文明村、山东好人等评选,到挖掘“黄河大集”“非遗”作品里的“烟火气息”……一系列惠民服务,是山东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支撑乡村振兴的体现,让农村有活力、有人气、有奔头,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从春天出发,向复兴进军,乘着两会的“春意”,我们要以强大底气和百倍信心凝聚起“硬核力量”,奋力答好乡村振兴“新时代考卷”,讲好乡村振兴“新时代故事”。(文/张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