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座位之争引起的“武装冲突”可悲可叹
日前,郑州一辆公交车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死因或是心情激动导致心脏病发。据称,老人因让座纠纷与一名小伙子发生争执,并“动手打了小伙子四个耳光”,而“小伙子并未还手”。不少舆论指责老人“倚老卖老”,甚至讥讽是“自杀式袭击”。因为不让座,老年人打年轻人已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让座冲突为何频频发生、让与不让孰是谁非、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乘车文明?
张涨:抽丝剥茧 一针见血 陈小雁: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练洪洋:煮酒论剑 指点江山
不让座,也是一种权利
练洪洋:最近,由座位之争引起的“武装冲突”频频发生,不断升级。不久前,武汉一小伙乘坐801路公交车因没让座,遭到5名老人群殴;沈阳一位29岁的女孩只因给老人让座时嘟囔了一句,就被老人家属暴打,当场受伤流血,鼻骨骨折。让座本是小事一桩,常常闹出巨大动静,实属不该。让座,出乎道德,并非义务;不让座,属于权利(因为他购了票,拥有座位使用权),无可厚非。老人们不能因为年轻人没能够高风亮节而横加责备,更不能以暴力胁迫令对方让渡权利。情与法冲突时,法律是底线。在法律面前,年龄不成为违法的理由,这是是非问题,与尊老敬老无关。
张涨:单从这一个案来看,一些新闻报道上也有不当之处。事件发生后,最初的新闻报道在还原现场时,大多强调老年人动手打了小伙子四个耳光,但小伙子并未还手。正是因为这个情节,网上舆论出现了一边倒的倾向。而从警方最新公布的调查情况来看,小伙子和老人实际上发生了几次肢体冲突,因此警方认为小伙子需要负有一定责任。小伙子是否还手、两人是否发生冲突,是厘清这一事件的关键元素,一些媒体的报道显然没有做到应有的客观中立,有误导公众之嫌。
陈小雁:总体上看,这种极端的冲突还是个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是,年轻人主动给老年人让座,老年人也报以感激。即便不让坐,也很少出现肢体冲突。尊老敬老仍是主流,尤其是广州地区。而且,郑州919路公交发生“老人因让座掌掴小伙后猝死”事件后,50余位夕阳红志愿服务队老人在公交站台边倡议:“请力所能及给年轻人让座”。可以看到,尊重、理解、友善……还是社会主旋律,别刻意放大公交车上的“恶”,别让偶尔跳出的杂音混淆视听。
让座,肯定是一种美德
张涨:“请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在公交车上、地铁车厢里,这样的标语或语音提示不断重复。各种公益广告也不遗余力宣传给老人让座的必要性。当然,这样的宣传是必要的,让座也确实是美德。这些宣传是为了彰显社会关怀,但并不申明老人有强制他人让座的权力。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不及时纠正,一旦有人不愿让座,重者可能导致肢体冲突等硬暴力,轻者也可能带来言语乃至“眼神谴责”等软暴力,最终结果只会“双输”。
陈小雁:在尊老爱幼文化的熏陶下,老人对让座有心理期待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放之四海,给老人让座并不是“共识”。在很多国家,让座反而被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个中国人到德国,坐公车时习惯性地给一个德国老人让座,老人很震惊,马上展示自己的车票“我买的是站票,因此我不能坐,谢谢”;在美国,给老人让座有时会激怒老人,老人会因为自己被视为“不健康”而生气。可见,座位并非老人专利,很多时候是文化传统使然。让与不让也非铁律,多点包容,少点固执,乘车冲突便少一点,和和气气,皆大欢喜。
练洪洋:因为一个小小座位,动辄拳脚相向甚至你死我活,这根本不是在维护文明,而是社会戾气的表现!
互相体谅,弘扬正能量
张涨: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发生了一些极端个案,我们也不应否认这一美德。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尊重老人的同时,老人也应该自己尊重自己。首先,本来年长者社会经验更加丰富,胸怀更加宽广,遇到一些道德水平没那么高的年轻人,或者是一些本就很疲惫的乘客,应当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其次,无论年龄多大,身份如何,法律是社会生活最为基本的准绳,老年人更不应该逾越这一“红线”逞一时之快。实际上,大多数和蔼可亲、自尊自爱的老年人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有的网友说,碰到讲礼貌、有涵养的老人,自己也会以诚相待,让个座不算什么;相反若遇到不讲道理、倚老卖老的老人,本来想让座的也都不愿意让了。
练洪洋:“不让座挨打”新闻多少有点片面放大,容易让人误读,以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让座,其实并非如此。笔者每天乘地铁上下班,广州的让座之风还是十分浓厚的,充满感人正能量。文明乘车,遇上老人上车,特别是年迈的老人,在自己身体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年轻人还是要主动一点,问问老人需不需要座位。一方面,帮助他人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另一方面,自己有一天会老去,到那一天也需要有人让座。 让一步海阔天空,身强体健的年轻人让让老人很应该。
陈小雁:减少让座冲突,还需要在硬件、制度等方面下功夫。为了推动老人错峰出行,有些国家地区在老年免费卡上“煞费心思”:免费卡只能在非上下班高峰期使用,高峰期需要付一定费用。这种设计促使老人尽量避免和年轻人挤公交,减少冲突,其制度引导不妨一学。在硬件上,当前不少公交设计令站着的老人“苦不堪言”,比如扶手过少、吊环太高、下车时间短等。在香港、澳门等地,公交车内竖条扶手比比皆是,每根扶手上设置下车按钮,老人不用声嘶力竭就能让司机意识到有老人要下车,在下车时也不至于匆匆忙忙。另外,在台湾地区,地铁内的博爱座有专门的颜色,如果有需要关照的群体,必须让座。这种特殊的设计给抢位的人形成心理压力,令公众的自觉性增强。
公车争座位,本来只是一件小事,但争出了人命确实可悲可叹。一方面,从道义上看,年轻人确实应该主动些,谁家没有老人?谁将来不会变老?年轻人应明白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老年人也不应有“非让不可”的心态,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挤成纸片人的年轻人也未必轻松到哪去,这时更需互相体谅,言语冲突、动手打人实在没有必要。此外,有关部门也应在车厢设计、错峰出行等方面出招,尽量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性。车厢里的文明,需要老年人与年轻人互谅互爱,社会成员与政府部门共同维护。